2022年英伟达黄仁勋发布的THOR芯片曾引发行业震动,这款号称"算力怪兽"的AI芯片凭借2000TOPS的惊人算力和六大域控制功能集成,迅速获得众多车企智驾部门青睐。然而三年过去,这款被寄予厚望的芯片却陷入量产困境。
据36氪最新报道,THOR芯片量产时间已三度推迟至2025年中,性能参数更从2000TOPS大幅缩水至不足500TOPS。技术层面,采用Blackwell架构的THOR在台积电4nm产线遭遇裸晶连接设计缺陷,良率问题和散热效率低下成为主要技术瓶颈。更严峻的是,受美国对华半导体出口禁令影响,英伟达不得不主动降低芯片性能指标。
某新势力产品负责人的表态颇具代表性:"THOR量产时间至今未定,2026年能交付就算不错了"。这种持续的技术跳票正在严重动摇中国车企对英伟达的技术信任,多家车企的智能驾驶战略因此陷入被动局面。
面对供应链不确定性,中国车企纷纷启动芯片自研替代方案。小鹏汽车原计划在2025战略车型搭载THOR芯片,现紧急推进自研"图灵"芯片量产并已在G7车型实现装车。蔚来旗舰ET9则搭载自研神玑NX9031芯片,两颗自研芯片性能超越四颗Orin-X。理想汽车也在秘密研发"舒马赫"自动驾驶芯片。
这场芯片危机正在重塑智能汽车产业格局。随着自研芯片技术突破,中国车企对英伟达的依赖度持续降低,自动驾驶芯片领域长期由英伟达主导的局面或将终结。从长远看,这场供应链危机反而加速了中国汽车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