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耳机推荐入耳式耳机
入门级:千元以下-
AKGK374

K374这个耳塞外形上有小K3003之称,上市之初价位接近千元,现已低至500以内。采用单动圈单元,外形设计简约漂亮,给人跟干练的感觉,仅重6g佩戴舒适。K374的人声比较近,但是人声后面的音乐就有点模糊了。总的来说K374声场较宽但也扁平,动态瞬态一般,体呈现一种偏暖的感觉比较讨好人。
舒尔se215

舒尔215是一款流行塞,动圈发声单元设计,听感上整体饱满、厚实、温暖,低音有力度,尤其是节奏感的把握、氛围的渲染力都很突出 。不过215声场小,听歌想听不出大气磅礴的感觉。
-中端耳塞:
森海塞尔 MX980

森海塞尔 MX980是一款千元左右的口评不错的耳机,号称平头塞之王,调音口味相对比较中庸,适合绝大部分用户的耳朵,具有浓浓的森海味儿,目前已经停产了,基本也属于需要碰运气才能买。森海塞尔(Sennheiser)IE80

在森海赛尔中HD开头的属于头戴系列,MX系列是平头耳塞,入耳式是CX系列,而IE系列是高阶的入耳式系列,目前IE的旗舰产品时IE800。森海塞尔IE80依然采用动圈单元设计,拥有开阔的声场、优秀的高频解析以及接近于神一般的强劲低频表现,这对于如古典乐、乐器独奏等注重声场效果的音乐都能有非常优秀的表现。而IE800低阻高敏的设计,显然是为移动设备而生的。威士顿(Westone)4R

隔音比较好的入耳式耳塞,一般都有导管深入耳道,采用慢回弹海绵、多节橡胶套或者定制耳膜来保证密闭,而动铁入耳式耳机基本就是这样的设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动铁入耳式耳塞对保护听力的作用更好。另外,威士顿的2路分音和2路分音技术,据说是独步天下的。遭吐槽多的,是它的线材。
-高端耳塞:
AKG K3003

由复合动铁和动圈单元组成,动铁负责中高频,动圈负责低频。解析非常好,声音细节捕捉精确,声音整体宽松自然,高频段延展极佳,类圆形声场,可以胜任随身前端下的大编制欣赏需求。K3003可以说是历史上之一个取得巨大成功的圈铁耳机。
再继续推荐几款头戴式
-千元以下入门级-歌德SR80e
SR80e这款耳机依然是歌德耳机的一个代表,虽然只是个入门级产品,但是配合现在人手皆有的手机、平板等音源设备,表现还是非常值得期待的,有非常明显的全面优势。
虽然放弃了拔高高频的声音,而更显的内敛,这让中频更加饱满、厚实、甚至温暖,起低频的下潜也都表现不错,作为“入门级”,可以满足绝大部分人的使用。
缺点是包装简陋,线材也较粗糙。
-中端耳机1000至3000元-
拜亚动力T51i

T51i阻抗为60欧姆,产品在声音细节和分辨率方面表现相当优秀,且播放多种音乐流派都能收放自如。作为一款紧凑型耳机来说,其低音表现令人惊异,作为一款低端款型做工扎实,佩戴舒适。
-高端耳机5000+-
铁三角ATH W5000

W5000采用原木腔体,采用超硬振膜、超导性的Hi-OFC8N线材音圈,具备高导电性能,耐腐蚀,耐低温等优点。加上黑色的头层羊皮耳罩,配带非常舒适,整体看也是非常的奢侈,简洁,大方,还有一点复古的风格。
产品阻抗40欧姆 灵敏度102dB额定功率5000mW ,其单元足够大,频响也非常广,可见其素质是非常高的。都说日系的女声表现更好,做工精细也是日系的特点,而这款是把这俩方面发挥到极致的代表。
森海塞尔HD800

HD800的外观相当具有冲击力,由于采用了全新技术的56mm振膜,所以森海塞尔HD800的频响范围达到了惊人的6-51000Hz,考虑到德系产品一向比较保守,且没有虚标参数的习惯,所以我们就对它的频响感到更加惊叹。
森海的HD800阻抗方面,发烧级的HD800耳机依然为300欧姆。对于音源要求比较高,建议用CD,推力强的前端搭配
入耳耳机哪款好?求推荐
个人推荐森海塞尔为IE800S。

首先,由于采用了单动圈发声结构,因此IE800S对比时下主流的绕耳式入耳耳机都要显得小巧,并且直插入耳的设计也相当方便。其次,由于采用了陶瓷材料 *** 腔体,因此IE800S相当轻巧。小巧加上轻巧,即使是小孩子也能轻松佩戴,再加上出色的表面喷砂处理工艺,之一眼的体验印象就相当出色。
秘密其实都藏在配套的耳套中。仔细观察,耳套的导管是带凹槽设计的硬质塑料。我们整天能听到一些发烧友说“换套如换塞”,是因为入耳式耳机的声音还会受到导管内折/反射的影响。运用这个原理,森海塞尔很聪明地先将腔体上的导管削短,然后通过耳套中的导管来调整声音和佩戴。

这样带来的优势有两点,首先是声音方面,耳套中的导管再也不像常见的耳套导管那样是一个变数,而是成为了整体调音中的一个部分——不仅是耳套的导管可以用于调音,耳套口也可以通过加入滤网,成为影响声音表达的最后一环。其次,硬质的耳套导管也能使得耳机插入耳朵时保持与耳道的平行,让声音直接送入耳朵深处。这样做不仅声音表达更原汁原味,而且佩戴也会更加稳定。
森海塞尔为这款当下随身旗舰配置了相当充足的配件。首先是硅胶和海绵(来自Comply)材质的耳套各3对,接着是2.5平衡/4.4平衡/3.5平衡的转接线各一条——值得提醒大家的是,如果不采用这三条转接线的其中一条,IE800S将会成为一条线长只有二三十厘米的2.5平衡耳机。

值得一提的是,森海塞尔为IE800S设计的收纳包相当好用。不同于现在的厂商都喜欢为产品配上金属收纳盒或皮质收纳包,IE800S这个书本型的翻盖收纳包虽然还是采用传统的绕线设计,但由于线材接口为L型,因此可以轻松插入绕线器的小洞中。这样的设计可以说好看又舒适了。
相关内容扩展阅读:
索尼 NWZ-A17 配置什么入耳耳机
有森海大馒头,夏天到了也不适合出门。准备入手一个 入耳耳机。(索尼A3 U盘太难看了)铁三角没听过。价格在一千元上下都可以浮动几百。本来我是看重森海的Momentum in-Ear,买了一个二手的试听。简直瞎了我的耳朵,我不知道叫齿音还是什么,总之高音毛刺太强。什么人唱的歌曲都是chichichi到底,听乐器什么的就没有。(还不如苹果EarPods,至少耳朵受得了)我就说有问题退了,搞的我不敢买,虽然价格不错。。。 然后就考虑买cx985,好冷门唯一看到几篇评论也说有毛刺感,而且适合听古典。。。
2 .我听到古典就拔凉了,什么ie80 不但贵也说适合听古典。我虽然是杂食,但流行 rb 等等多啊,古典轻音乐相对少。。。总不能听医生的歌陶醉的时候全是齿音把。。。。问题来了 他就几款千元的入耳啊。。。。
3.我喜欢节奏感,动词人声好点的。 不要chichichi。(森海小馒头那种干净的声音)
索尼A10系列Walkman NWZ-A17,号称口袋中的Hi-Res。
NWZ-A17除了拥有融合了复古与时尚风格的外观、更具设计感的控制按键和选择菜单之外,在主要的音乐表现力方面,作为一款索尼持之以恒、深耕之兼备极致的音质和便携性的MP3播放器,NWZ-A17支持播放24bit/192kHz采样的Hi-Res高解析度完美音质,而且,在开启了DSEE HX模拟播放模式后,在听感的提升力方面非常显著。
作为广大发烧友必备良器,A17设备本身不带耳塞,推荐以下几款中端的入耳式耳机作为A17配置耳机,无论是初烧还是退烧、抑或仅仅是平时出街带着听,可以说都是极好的选择。
索尼 XBA-A3:作为SONY本家族的原生耳机,相对于其它品牌耳机,大发A3势必优势多多;
拜亚动力的T50P:继承拜亚一贯的还原声音真实面貌的特点,加入特拉斯技术提高换能能力,使耳机的解析力大幅提升,T50P在细节方面的呈现是恰到好处的,其频率响应范围为10-23000Hz,阻抗为32欧姆,灵敏度为107dB,音质表现力强,与NWZ-A17搭配使用,可以获得更佳体验;
森海塞尔 IE80:这是一款经过改进设计的顶级耳机,作为IE8耳机的升级版,Sennheiser IE80采用强力钕磁体的动圈驱动单元,保证了高保真立体声音效,此外,IE80那卓越的噪声衰减功能及其独特的更高可达26dB的环境噪声阻抑效果,带来的是超群的声音精确度和清晰度。
铁三角 ATH-CKR10:作为取代CKM的更具包围感的无音染系列,这款新动圈旗舰的声场相比起之前的动铁系列来说要妙得多。其一,在低频方面,双动圈和钛合金腔体让CKR10的低频量整体提升上去,其二,解析度是铁三角的老本行了,CKR10继承了光荣传统,整体上更为自然流畅的。
HiFiMAN RE-600旗舰入耳耳机:一款专为发烧级无损音乐爱好者提供的入耳式耳机,能够完美兼容NWZ-A17。
typec半入耳耳机和数字解码的区别
而TYPE-C接口的手机输出的则是纯数字信号,这就需要耳机必须自带解码器,然后将数字信号转成模拟信号,最后再转成声音放出来。所以带解码器的TYPE-C耳机比不带解码器的3.5mm耳机成本更高一些,如果两款耳机的价格相同的话,那么TYPE-C耳机的音质部分肯定会有所缩水。反过来相同的音质效果下,TYPE-C耳机的价格会更高一些。
但是由于TYPE-C耳机的解码器都是外置的,即使体积大一点也无所谓,通常来说解码器越大,会导致音质的效果越好。而3.5mm耳机的解码器在手机内部,狭小的空间无法容纳太大的解码器。所以如果自己不会考虑价格的话,TYPE-C耳机的音质上限要比3.5mm耳机更高。
不过专业的音乐发烧友通常都有专用的解码器和耳放,而这些设备的发展时间更久,会使得技术更加成熟,高端的耳机也几乎全部都是3.5mm的,所以从目前来看,传统的3.5mm耳机音质仍然要比TYPE-C更好一些。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TYPE-C耳机的发展前景肯定会更好一些的。
归根究柢,其实手机并非专门用来听音乐的设备,普通人也会很难区分TYPE-C耳机和3.5mm耳机在音质上的区别。所以选择耳机只要是合适自己的就好,没有必要纠结太多。
宛若极黑星空般的星夜女神, Light Harmonic Stella 入耳式耳机动手玩
对于 Light Harmonic 这个由 Larry Ho 贺元所创立的发烧音响品牌,不少人之一印象应该是那款造型独特的发烧级 DAC " Davinci DAC ",然而 Ligh Harmonic 横空出世推出一款中高单价的入耳式耳机 Stella ,以梵谷名画 Starry Night 发想,意欲创造低背景噪音、三频延伸感佳且细节丰富的高阶入耳式耳机,这次也取得这款以星夜女神为名的 Stella 的进行试听。
在去年日本秋季耳机祭,发烧音响品牌 Light Harmonic 在当时携手 ALO Audio 旗下 Campfire 展示一款名为 Asteria A1 、基于 Dorado 入耳式耳机,不过最终 Asteria A1 无疾而终,取而代之的是推出这款 Stella 的全新设计入耳式耳机,乍看下与先前 Asteria A1 似乎有些相似,不过 Stella 实质上与 Asteria A1 除了颜色以外无关,尤其是仔细看过设计与结构就会知道。
Stella 的包装是个硕大的黑纸盒,打开后由一张 NASA 太空望远镜拍摄的银河照片搭配 Stella 构成的保固卡底纸,蓝色的耳机本体、耳塞与软皮革收纳包、分别为 3.5mm 单端与 2.5mm 四极平衡的两组线材就躺在纸盒内,Stella 的蓝色也是 Larry Ho 与团队精挑细选的蓝色,这是与某款德系高级房车的蓝色相同的深色金属蓝,也呼应 Stella 星夜女神的星空形象,
双方合作的 Asteria A1 最终破局的原因有相当复杂的原因,不过 Stella 的出现是原本就在 Light Harmonic 的规画之中,甚至早于与 Campfire 接触之前,而结构设计虽为绕耳方式与圈铁混合结构,但在设计理念是截然不同的,独特的外型更是 Stella 的精华之一。
Stella 外观有着独特的六角型,这并非只是为了造型设计,而是由于专利的 HBCC 腔体结构设计使然, HBCC 以自然界更具弹性与稳定的六角型结构,搭配美国加州生产的铝铜镁混合材料进行 CNC 加工的腔体,使动圈单体在其中自然的反射,较传统圆形可大幅减少多余的腔体共振,号称可使动圈单体的声音更自然细腻。
此外,为了使动圈与平衡电枢两种特性不同的单体可自然融合, Light Harmonic 选择采用厚度 3.5um 的 9mm 铍振膜动圈单体,结合双平衡电枢构成,搭配 Light Harmonic 所开发的两项关键技术:零相位误差分频器, ESSD 半透双音腔技术,再辅以铜合金金属阻尼的 CAAD 前音嘴(也就是闪亮亮的导管)。
分频技术对于多单体耳机而言一直是相当大的学问,因为入耳式耳机不像扬声器有那么大的空间可配置,如何做出合理的分频线路是影响声音的关键,尤其调性截然不同的圈铁混合耳机更容易因为分频产生不同声音之间的不协调感, Light Harmonic 借由美国 Vishay MMCU 高精密电阻、日本精密电容料件等,构成超低相位误差构成分频线路。
此外不同于常见的圈铁混合耳机通常将平衡电枢与动圈单体使用独立的声音导管, Stella 借由专利的 ESDD 半混合双腔体扩散结构,将平衡电枢与动圈所发出的声音自然的融合,同时搭配其特殊的分频方式,让 Stella 的声音不会有传统圈铁混合耳机的不协调感;同时再借由具备 CAAD 铜合金技术的导管消弭平衡电枢高频的特定频率穿刺感,使声音协调而自然。
由于笔者的播放机为 Sony 系统,故此次在 4.4mm 平衡方面使用的是一条基于 Oyaide 102SSC 线体的手工线,仅单端部分搭配 Stella 的原厂线材; Stella 的原厂线材为古河电公的无氧铜线体,在端子与分线器有着与 Stella 颜色与 HBCC 技术的蓝色六角形处理。端子部分虽为 MMCX ,不过采用订制组件,较一般端子连接后的摩擦力更强、更不易转动。
另外要注意的是, Stella 虽然附属了一套海绵与一套矽胶耳塞,并以红、灰区分左右,不过由于 Stella 为了 ESDD 与 CAAD 技术,使用较一般入耳式耳机更大的导管口径,当前还未有更合适的矽胶耳塞,根据原厂的说法,此次搭配的矽胶耳塞原为 SpinFit 为运动耳机开发,前端开口较小,并非 Light Harmonic 所要呈现的声音样貌,建议搭配海绵耳塞使用。
Stella 的佩带是标准的绕耳式设计,但因为导管比起一般常规入耳式耳机更大,故若耳孔较小的使用者可能不太容易配戴,若是在使用一般入耳式耳机连搭配 S 号耳塞都略为吃力,建议先询问是否有能试配戴的地方;其次是线材端子的角度略为特殊,初次配戴需要多尝试几次,端子约呈现斜上 45 度角时就不会有干涉感。
搭配原厂标配的古河 OFC 单端线聆听时,整体声音较为温润、饱满,人声位置略退,整体的声音不会有咄咄逼人的感觉,低频的包围感相当好,丰沛而不至于压迫,高频表现略被低频盖过,但仍可感受不错的延伸感,不过最重要的是 Stella 的圈与铁几乎听不出干涉感,圈与铁的声音自然的融合是 Stella 的重点特性。
改换基于 Oyaide 102SSC 的 4 芯平衡线,可感受线材特性对 Stella 相当明显,中频的温润感变成较为直白的声音,也不若原本带有些许的丰厚,成为较为中性的特质,而低频风格则也因此变得更强烈,变成略带攻击性的声音,不过高频则因此变的更凸显,音场也变的辽阔,但由于 ZX300 单端与平衡并未共用架构,不能保证单纯是线材影响或平衡线路的影响。
不过不得不称赞 Stella 的高工作效率与抗底噪能力,过往这两种特质会有一定程度的拉锯,灵敏度高、容易驱动的耳机往往很容易被底噪干扰,而不易反映底噪的耳机则不容易被随身设备驱动,至少使用手机或是 ZX300 的单端部分,都能轻易的达到合宜的聆听音量, ZX300 的单端输出大约在 20 附近, Stella 的音量就相当大。
但隔音性会是笔者较诟病 Stella 的地方,即便已经使用海绵耳塞, Stella 在笔者的工作环境中仍容易被附近同事的聊天声干扰,大概只有 Sony MDR-EX1000 搭配原厂耳塞左右的隔音效果,对于聆听环境较吵杂的使用者会有些尴尬。
另外,虽然原厂配线表现不恶,不过对想一探耳机本身潜力的玩家,亦可多方搭配不同的线材尝试变化与解放细节表现,原厂线偏向温润的特性会使低频量感偏多、高频表达力不佳,细节表达力也容易被较厚底的声音给盖过,但毕竟这是原本的调音风格,亦可将原厂线的声音走向做为基准找寻细节资讯更丰富的线材。
Stella 的整体表现确实是达到近期旗舰入耳耳机应有的水准,不过定价部分还是偏高单价的精品取向,以中国开出的价格约台币 4 万 5 左右,但一方面也是由于 Stella 定位在 Light Harmonic 的发烧品牌,加上配件与包装也质感十足,可理解这样开价的原因。
不过原本音响类产品就无法量化,笔者也是有听过单价超出 Stella 不少、但声音表现甚至不及 Westone UM50 的耳机,然而因为调音特性还是有许多死忠支持者,毕竟高单价耳机或是音响原本就无法以理性看待,一切还是端看消费者是否愿意为了 Stella 的声音付出如此的代价。
根据 Light Harmonic 的说法, Stella 只是它们耳机计画中的开端,对于 Larry Ho 而言 Stella 还未达到他心中的极致,在未来产品部份将出现比 Stella 更全面的超旗舰级入耳式耳机,此外也会有新款的随身型 DAC 产品诞生,以世代来说会是 Geek Out 的第三代产品,但由于品牌重整计画,会有全新的名称。